

日前,清新区第五小学在第十二届广东青少年机器人大挑战竞赛活动中,荣获省一等奖3项、省三等奖1项。其中,范浩正、郭烨团队的“灌篮高手”项目以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勇夺冠军。
清新五小的学生为何能取得这么优秀的成绩
该校青少年机器人教育有什么秘诀
记者带大家一探究竟
1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从“菜鸟”到全省机器人竞赛冠军 年仅11岁的范浩正接触机器人编程不过短短2年时间,却已两次夺得全省冠军的殊荣。回忆起机器人赛事现场,范浩正表示仍感受到不小的压力,“比赛前一晚我们还在不停优化编程、调试机器人,直到晚上10点多老师来催了,我们才去休息。” △范浩正(左)和郭烨(右) 本次夺冠的项目“灌篮高手”,要求机器人绕过铅笔等障碍物,全程自动完成投篮任务,争取更多得分。队伍的另一名成员郭烨兴致勃勃地和记者分享他们的机器人设计灵感来源,“我们通过观察篮球运动员的动作和力量运用,以篮球的投篮和灌篮技巧为出发点,开始设计我们的机器人。” “最难的是机器搭建方面,初始机身过宽,我们利用冠齿改变了马达的转动方向,从而缩小了车型。”范浩正补充,为了更好地过障碍物,他们将后驱改为前驱,以提高过障碍物的稳定性。 缜密的思维能力、多元的知识融合、完美的团队协作,让范浩正和郭烨在面对众多强手时所向披靡,他们所组装操控的机器人,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精确度、灵巧性等多个考评层面皆取得高分,最终夺得冠军。 △第十二届广东青少年机器人大挑战竞赛现场 机器人的学习涉及编程、物理、数学等相关知识,难度可谓相当大。今年12岁的郭烨表示,只要有兴趣,再难的编程也会充满乐趣。他透露,为了学习机器人,经常要抽出课余时间去训练,“临近比赛,基本每个周末都在学”。 “2年前的我还只是个机器人‘菜鸟’,到这次比赛夺得冠军,我认为最关键在于老师的教导,以及整个团队的努力和合作。”范浩正说道。 2 让科学在校园里成为潮流 “敬贤”科技教育显成效 △“敬贤”科学中心 走进学校“敬贤”科学中心,这个不到200平方米的空间内,分布着“科创展示区、带电工作间、无电工作间、教学区”四大区域;编程电脑、机器人、3d打印机等设备一应俱全,学生科创作品以及大赛奖牌琳琅满目。机器人项目导师祝启才介绍,2020年9月,学校组建了“机器人及编程”社部。社部组建以来,学生们从零起步,利用课余时间刻苦钻研、勤奋训练,在省市多个大赛中取得了好成绩。 其中,科学中心的省级课题《基于STEM教育理念下的学科教学实践研究》2023年6月顺利结题,拥有国家专利1项;学生参加各类比赛,荣获省级奖39人次,市级奖200人次,区级奖213人次;教师6人分别获省优秀科技骨干教师、市优秀科技辅导员、区优秀科技辅导员。 为了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科学的奇妙,激发学生科学创新的兴趣,清新五小校内还建设了“科技长廊”。该长廊涵盖声、光、电、生物、天文、地理知识,包括有时光隧道、空中成像、体验地震、超级法拉电容、无皮鼓、血型与遗传、猜生肖、光点盘、场致发光、月球对日轨道等,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成为了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科普教育基地。 △清新五小“科技长廊” 科学教育就像一颗种子,播种施肥、细心呵护,早晚会迎来“丰收”。“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不断加大科技教育的投入和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清新区第五小学副校长刘金明说道。 3 科技教育聚点成面 点燃莘莘学子科技梦 近年来,清新区教育局积极推进青少年科学实践教育工作,全区科技创新教育氛围浓厚,形成了“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局面。 据统计,清新区现有省级科技教育名师工作室4个;今年以来,全区各项科技教育活动中,荣获市级及以上荣誉61个、省级以上32个(冠军2个);“科技引领我成长”2023年广东省少年儿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征文活动中荣获省级奖项2个;清新区第三中学被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命名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 在发展的过程中,各中小学校也逐步形成科技教育特色和品牌: 太和镇中小学校:把科技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积极开展读科普读物、写科普征文等活动,不断普及科技知识,扩大学生对科技常识的知晓率。 清新区第二中学:通过开展“二十四气节”绘画、地理绘图和模型制作、生物思维导图绘制和生物模型制作等活动,把科技活动与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学结合开展。
清新区第一小学:将科技教育经费列入学校财政预算,安排专职科学教师,组织区级科学课题研究,探索学校科技教育特色方向。
清新区第三小学:专门配备科技辅导老师成为课后服务指导老师,进行科创教育辅导;规划完善适合学校特点的科技教育模式,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